English

海口人的习惯

2001-03-1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海口人向来不怎么有钱。以前,不少市民一个月的21斤米,得分多次对付,有的人甚至是吃一顿买一次。但有海在,就不会饿饭。海口也冻不死人,即使是寒潮,最多也不过三五天,很容易熬过去,很多海南人都是穿短裤过冬的。我们四季打赤脚,后来有了泡沫拖鞋,才算出息成了半个赤脚大仙,再后来有了塑料凉鞋,才算有了斯文的依托。

一种懦弱、懒散、滑巧、乐天、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的性格就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了。

近几年海口人不管春夏秋冬都穿起皮鞋来了,但一些人是把皮鞋当拖鞋穿的,哪怕那是一双高档的名牌皮鞋,都要把鞋的后帮踏得贴住鞋底。不少海口人穿皮鞋是不穿袜子的,我曾问一个女人为何不穿袜子,她的回答是赤脚穿皮鞋凉快。而我的理解是懒,是一种随随便便的习惯,一种不惯于从行为上考虑自己形象的习性。

海口不是一个富贵乡,可是节俭一词在本地是一个贬义词。谁不幸被套上这个词,四周就会溅起一阵不咸不淡的笑声。早上因故把菜买少了,主妇就有些躲闪,就会向每一个迎面走来的熟人解释她今天少买菜的原因。偶尔在饭菜不好的开饭时间里听到敲门声,主人就有点心虚。有一位朋友因患感冒胃口不好,到街边小摊吃咸鸭蛋送稀饭,被熟人看见竟然后悔了好几年(那位熟人也确实因此诋毁他吃咸鸭蛋送饭):我天天吃好的,就那天吃不下就被人看见了!

海口人最大的特色是酷爱上茶楼。机关干部,公司白领,工厂职员,上班报到后便到茶楼神游一通。他们呼朋引类,大呼小叫:去吃茶!一些单位的会议常常在茶楼里进行。领导在上面讲话,下边在啃凤爪,往往是扔下鸡翅就去领奖状。公关社交,不先邀上一顿茶,就有不懂事的嫌疑。星期天,最好的安排是全家扶老携幼上茶楼;春节,大鱼大肉后最好的去处还是茶楼;家里穷得没床,睡的是木板,照去不误的还是茶楼。事实上海口人表达于茶的动词不是“喝”而是“吃”,茶客之意不在茶而在蒸笼小碟。五六十年代,一个月三十多元工资,去趟茶楼很费钱的,何不像北方人一样蒸一屉馒头全家老小围而食之?然而,家中的饭,龙肉也不吃。对相当一部分老海口人来说,不上茶楼坐那么三几十分钟,就会终日失魂落魄,日子总欠了什么。去茶楼何求?玩韵。茶楼有韵。

上海人可以清汤寡水熬出一个家庭摆设现代化来,而这一点最被海口人看不起,他们即使穷得趿拖鞋也得上茶楼泡个够;太原的居民生活再劳累也会把家庭收拾得井井有条,而海口的许多大款花几十万装修房间,家里仍然乱得如遭贼劫……

一些在海口发了财的内地人说,那阵子,钱像秋风下的落叶,挡也挡不住。可是对于大多数的海口市民来说,钱不从他们的旧城区、旧巷子里过。1988年在海口街头露宿的南下人才,现在置了房,买了车甚至换了老婆,他们回去看老房东,心中不免有些凄楚。

但是海口人对外来文化和外来人的胸怀是敞开的。在广州,你不懂粤语在某些人眼里是天大的罪过;汕头市的学校除了语文课,全用潮汕话授课。海南海口就绝无此现象,作父母的都愿意子女讲国语,他们觉得讲国语文明,有脸。(崽崽 文)

(《闲说中国人》连载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